花径的小伙伴们对“不带功利心”这五个字一定不陌生。而我之所以能结缘花径,正是因为“不带功利心”。今天,我想说说,我怎么走进花径,又怎么一步一步,从懵懵懂懂达到今天这份“信”的。
偶遇花径以外人的目光来看,我的世界堪称完美无瑕——双方父母皆学习传统文化,温文尔雅,在婆婆的圈子里,我们这个家几乎是众人仰望的标杆。而我,更是被镀上金边的好女儿、好儿媳的典范。一切美好地仿佛无懈可击。
一日,我于无意间刷到林老师的短视频,如清泉入心,便参加了花径原生营的课程。未曾想,这寻常一步,竟推开了一扇通向真实世界的重门!
“完美家庭”原来早已暗流涌动通过学习花径课程,我了解到,那层精心装裱的华美表象之下是盘根错节的真相:原来这风光无限的家庭,不过是靠无数“必须如此”与“万万不可”的冰冷教条堆砌,靠“否则必遭恶报”的恐惧勉强维系,充其量,仅仅算“过得去”罢了。这漫长岁月,若仍以旧日枷锁强撑,我仿佛看到自己站在命运的分叉口——要么在沉默中灭亡,要么在沉默中爆发!
展开剩余68%我庆幸自己抱着一颗“致敬老师”的无功利的心,开启了花径的学习成长之旅!
“信”的种子悄然发芽回望过去这一年,一路走来,磕磕绊绊,我才好像真正触摸到林老师反反复复强调的那个“不带功利心”的一点真义。日常生活中,当内心警醒,意识到某处正有功课待解,我已能沉住气。
起初,生怕那稍纵即逝的念头下一秒便会遁入潜意识的深海,于是仓促捕捉,潦草记下几个字,如同怕惊走胆怯的游鱼。而今,我竟渐渐生出一种从容的信任,有时竟不再急于记录。我相信,我的潜意识自有其运行的智慧与节奏,它既已将线索推至我的意识岸边,便不会吝啬,定会再次呈现。
于是,我学着静待那水到渠成的契机,笃信终有破茧而出、豁然开朗的时刻——“可慢不可怠”,这成了我新的信条。一旦得闲,譬如在校门边等待孩子放学、入睡前将眠未眠或晨起贪恋被窝的片刻,这些碎片化时间都能让我思绪驰骋。“那天功课卡在何方?当时的情境,心中究竟是何滋味?那一刻,我与谁共生?童年里可曾有过相似的感觉?不是我……那是爸爸还是妈妈?具体是哪段时空、哪个事件……”如此这般,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——某些功课得以做通,往往正是这些看似零碎的光阴,送给我的意外礼物。
当下践行的“不带功利心”,其内核已悄然升华为一种深沉的“信”。
这条路还长,但我心里有底了,因为“信”的种子,已经悄悄发了芽。这信,是相信功课做透,生命会以其神奇的方式展现圆满和谐。曾经用恐惧勉强粘合的家庭关系,因这份潜意识的看见与理解而焕发新生,那些沉重的“应该”与“不能”,被发自内心的爱与尊重替代。
这信,是笃信自己那深邃的潜意识终会与我默契同行;这信,是深信那份为父母、为孩子、为家族、为众生而渴望成长的愿心愿力的加持;这信,是坚信林老师这位引路人、花径这门探索人心的学问、花径课程体系那环环相扣的匠心安排,以及林老师麾下诸位精兵强将般的老师们,定能为我拨开迷雾,照亮前程;这信,更是确信自己会按照最匹配的节奏来成长。
我相信上天的一切安排,他日因缘具足时,便是美好纷至沓来日!
编者评语作者最初被好女儿、好儿媳人设框定,这种表面的完美实则是将自我囚禁的囚笼,并发现父母"刚硬强势"的背后,是未被看见的恐惧。她开始理解所有行为都是生命在不同状态下的自然表达,包括自己的愤怒与父母的控制。
最后,她对潜意识的信任,体现了花径生命本自圆满的信念。那些在等待孩子放学时浮现的思绪,恰说明成长无需刻意做功,只需保持觉察与接纳。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资深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